乌干达国家石油管理局高工Julius Balamaga应邀来我院开展专题讲座
2025年6月19日,乌干达国家石油管理局(PAU)Julius Balamaga(教授级高工)受基础地质教研室唐洪明教授邀请莅临我院作学术报告,并于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明辨楼D402开展《EXTENDED REACH DRILLING IN THE KINGFISHER DEVELOPMENT AREA (KFDA) IN UGANDA – Problems Encountered and Lessons Learnt》专题讲座。地科院唐洪明教授、卢浩老师、学院部分研究生与本科生参与此次讲座。
Julius Balamaga高工聚焦Lake Albert盆地复杂地质条件,系统阐释了Kingfisher油田开发中遭遇的核心技术挑战。他详细剖析了2A至M6层段灰绿色与红棕色粘土岩引发的井壁失稳、高频卡钻等难题,指出该地层高孔隙度、低胶结强度的特性使水平位移超5000米的大位移钻井面临严峻考验。通过创新应用连续循环系统(CCS)精准控制当量循环密度至1.6g/cm?临界值以下,配合旋转漂浮下套管工艺及定制岩屑床清除装置,团队成功攻克深井管柱下入与井眼清洁障碍,其中KF04-W01井实现6672米水平位移,大幅缩减井场面积并降低生态敏感区开发影响。
“非洲新近沉积盆地的地质特性颠覆了传统钻井模型,” Julius Balamaga在互动环节强调,“解决红棕色粘土岩卡钻需构建动态地质-工程响应机制,这要求工程师兼具岩石力学预判与实时参数优化能力。”基础地质教研室唐洪明教授在讨论中指出:“该案例揭示了成岩作用对钻井工程的深度制约,为我院储层地质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实证。”卢浩则就湖相粘土矿物水化膨胀机理与Julius Balamaga展开技术对话。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024级研究生李青洋在交流中表示:“Balamaga高工展示的灰绿色粘土岩井壁稳定技术,正是中国标准走向非洲的生动体现。作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建设者后备军,我们既要掌握攻克‘地质拦路虎’的硬本领,更要培养跨文化协作的软实力,让钻头穿透地层的同时,也打通民心相通的桥梁。”
本次讲座通过第一手现场数据与事故处置案例,生动呈现了复杂地层大位移钻井的技术突破路径,为师生理解国际前沿能源工程实践提供了珍贵范本。(图/文 卢浩、李青洋)
学术报告现场
Julius Balamaga与师生现场交流
参会成员合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