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博论坛:基于井震标定偏差的速度建模及成像更新方法;InSAR——一种从高空观测地下的新型手段
2025年4月18日早上9点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会举办的"硕博论坛"学术活动在明辨楼D404会议室成功举行。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021级博士研究生黎孟承和彭雯淑分别作了主题为“基于井震标定偏差的速度建模及成像更新方法”和“InSAR——一种从高空观测地下的新型手段”的报告。
黎孟承博士围绕“基于井震标定偏差的速度建模及成像更新方法”这一主题做了报告,首先从井震标定在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关键作用切入,指出传统方法中井震结合存在的残差时间偏差问题将直接影响速度模型的准确性与成像质量。针对这一问题,黎博士提出了一种级联匹配优化的自动井震标定方法,能够有效提取并量化井震间的不一致性。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构建了融合井震约束信息的速度建模方法,实现了速度模型的精细化更新。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该方法在提升成像质量的显著效果。
彭雯淑博士给大家科普了InSAR方法在地面形变及地下建模等方向的应用研究,重点以2022年泸定地震为例,详细阐释了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获取的同震形变场数据,展示了震中区域地表位移的三维矢量场特征。利用哨兵卫星升降轨数据,采用改进的相位解缠算法,构建了泸定地震发震断层下方5公里深度的三维断层面滑动模型。证实InSAR技术在地下结构成像中具备厘米级空间分辨率的独特优势,为活动断裂带监测提供了全天候、大范围的技术支撑。报告最后还展示了该方法在城市沉降、冰川研究及灾后地壳稳定性评估中的应用前景。
论坛的顺利举办,为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提供了思想碰撞的舞台,有效推动了跨领域的学术互动与协作。通过展示多元化的科研成果,活动不仅提升了研究生的学术表达与交流能力,还激励了更多同学投入科研探索,为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注入了新的动力。
黎孟承博士报告现场
彭雯淑博士报告现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