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博论坛:“地质体边界特征表征方法”、“面向目标的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方法”与“基于主动轮廓模型的断裂带边界识别”
2025年4月25日早上9点30分,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会举办的"硕博论坛"学术活动在明辨楼C103成功举行。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021级博士研究生崔晓庆、陈凯和李偲瑶分别作了主题为“地质体边界特征表征方法”、“面向目标的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方法”和“基于主动轮廓模型的断裂带边界识别”的报告,我院研究生积极参与了此次讲座。
崔晓庆博士围绕“地质体边界特征表征方法”这一主题展开了汇报。报告系统分析了当前地震资料中地质体边界特征表征所面临的分辨率受限、噪声干扰强及结构连续性差等问题。针对上述难题,崔博士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地震数据结构特征的地质体边界识别方法,该方法有效实现了复杂背景下断裂体系、砂体边界及非均质构造单元的高精度识别与连续性重建。
陈凯博士围绕“面向目标的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方法”这一主题做了报告,系统介绍了数据域和成像域最小二乘逆时偏移原理,并指出传统基于一阶Born近似的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方法无法处理层间多次波且计算成本较大。针对这一问题,陈博士提出了一种基于Marchenko基准面延拓的局部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方法,能够有效消除覆盖层传播效应对下覆地层成像的影响。
李偲瑶博士围绕“基于主动轮廓模型的断裂带识别方法”这一主题做了报告。走滑断裂带是不是一个面,而是由诱导裂缝带和断层核组成的三层结构,研究诱导裂缝带的宽度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意义。报告首先从主动轮廓模型的原理引入,以经典的主动轮廓模型为基础针对走滑断裂地震响应特征进行改进,提出一种断裂带诱导裂缝带和断层核的分级识别方法。并将其扩展至三维,实现了断裂带“核廓”的三维雕刻。
硕博论坛为研究生搭建了学术交流与成果展示的平台,通过分享最新科研成果,激发同学们的研究兴趣,为同学们后续开展科研学习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崔晓庆博士报告现场
陈凯博士报告现场
李偲瑶博士报告现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