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届国际沉积学会议在西班牙成功举行 我院师生参会并做报告
2025年6月26日至28日,由国际沉积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dimentologists)主办的第38届国际沉积学会议在西班牙韦尔瓦市隆重举行。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球400多位专家、学者和学生,共同探讨沉积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方向。大会设置了十大主题,并在六个会场同时举行,涵盖了碎屑沉积学、碳酸盐沉积学、蒸发岩沉积学、火山碎屑沉积学、生物与生物化学沉积学、沉积物来源、区域沉积学与盆地分析、沉积学技术、环境沉积学以及为能源转型服务的沉积学等领域。每个主题下设有多个分议题,由国际知名学者担任主讲人,深入探讨了各自领域的前沿研究。我院陈雷教授及其三位研究生熊敏、韦凤洁、于朕翔参会并做报告。
在“深海碎屑沉积学”(SO1.5)主题中,我院陈雷教授通过展板展示了其研究成果。他的展板报告题目为《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minae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a case study of the Lower Cambrian Qiongzhusi Formation shale in the Upper Yangtze area, SW China》,系统介绍了上扬子地块下寒武系筇竹寺组页岩纹层特征及其对古环境的指示意义。
在“区域沉积学和盆地分析”(SO7)主题中,我院三位研究生熊敏、韦凤洁、于朕翔分别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分享了他们在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熊敏的报告题目为《Deposition records of marine shale during the Late Ordovician early Silurian in the Upper Yangtze area: potential causes for paleoclimate, paleoceanography driven by astronomical orbital cycles》, 其研究聚焦于上扬子地块晚奥陶纪至早志留纪海相页岩的沉积记录,探讨了古气候和古海洋条件变化与天文学轨道周期的关系;韦凤洁的报告题目为《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matter pore development in shal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Da’an block, western Chongqing, China》, 其研究分析了重庆大安区块页岩有机质孔隙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朕翔的报告题目为《Sedimentary Model and Exploration Significance of the Permian Wujiaping-Dalong Formation Shale Lithofacies in the Upper Middle Yangtze Block》, 其研究构建了二叠纪吴家坪-大隆组页岩岩相沉积模型,并探讨了其在勘探中的意义。
地科院参会代表合影及汇报照片
本次大会为全球沉积学界搭建了学术交流的平台,也为沉积学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值得一提的是,国际沉积学界已然开始筹备未来两年的重要学术活动。2026年1月,4年一次的全球沉积学大会将在新西兰召开,届时全球沉积学专家将齐聚新西兰,围绕沉积学的最新研究热点展开深入讨论;2027年6月,土耳其将迎来39届国际沉积学会议,继续推动沉积学领域的全球合作与发展。
第38届国际沉积学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沉积学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全球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交流机会。我们期待未来,更多学者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地球科学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闭】